校本研修

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

2017-12-12
彭肖辉

  课堂教学是艺术,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;同时,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,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”。那么,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?笔者认为:教师除了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,在课堂教学中,还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,以导为主,让问题成为能力与创新的桥梁,把目标创新锁定于教学过程中,使每一位学生在自主、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、探索问题、解决问题,从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。
一、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发现问题。
 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:在英国剑桥大学,有一天,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:“谁是你最好的学生?”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维特根斯坦。”“为什么?”“因为在我的学生中,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,老是有一大堆问题。”后来,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。有一次,有人去问维特根斯坦:“为什么罗素落后了?”他答:“因为罗素没有问题了。”
 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,在小学语文教学中,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精神,不但要使其会读,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。创新精神通常就是从质疑、怀疑开始的。因怀疑而思考,因思考而探索,进而辨别是非,然后有所发现、有所创造。古语有云:“疑是思之始,学之端。”“无疑者需教有疑。”“发明千千万,起点是一问。”而这些也是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素质的最基本要求,也如李政道所说:“最重要的是学会提问,否则将来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。”因此,在教学中,教师要善于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,使学生懂得怎样在读中见疑、质疑,特别是“于无疑处见疑”。
  如教学《小足球赛》(第八册)一课,当学生学习第一段时,一般都没什么疑问。这时,我则引导学生“于无疑处见疑”:“他们分成两拨儿,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,就拉开阵势赛起来。”我先把这个句子读一遍,接着问:分成两拨儿,球赛一般用“两队”或“两组”,这儿怎么用“两拨儿”呢?这一问,不但使学生明白读书必须揣摩词句,写文章必须精心选词用词,还向他们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;同时,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中,不知不觉地领会了质疑的方法,并会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和欲望。这时,我及时要求继续自主合作学习课文,思考并尝试提问。如此,同学们不仅能按照要求自觉地反复朗读课文,积极思考;小组间还主动地进行讨论,气氛热烈;最后,同学们还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问题。其中一位同学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了质疑:“‘不知谁家的漂亮的小狗跟主人一块来了,它对球赛没兴趣,正卧在场边闭目养神呢。’这句话中‘不知谁家的漂亮的小狗’与‘主人一块儿来了’,不是前后矛盾吗?既然有‘主人’,怎么又‘不知是谁家的’呢?”通过这样的训练,不但能使学生从中学会质疑,养成善于“发现问题”的习惯,还培养了他们“不惟书”的求是精神。
二、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探索问题。
  古人云:“学贵有疑,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。疑者,觉悟之机也。”疑能打破迷信,增进学习兴趣;疑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。有疑就会使人积极思考,努力探索。如此,读书就能深入,分析、理解就能透彻,能力就能得到锻炼。苏姆林斯基认为:“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,但对藏在背后的奥妙却很感兴趣。”在教学中,我就是根据小学生这种好奇和好胜的心理特征,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后,组织他们对问题进行共同探讨。由于这些来自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,较贴近他们的实际;由此,同学们对问题也倍感新鲜、更感兴趣。这样,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也就自然更加激烈。对于一些较简单的问题,学生争先恐后展示他们的才华,不必老师多费唇舌;当学生遇到一些“求通而不能解,口欲言而不能答”的问题时,我适时引导他们找到有关文段反复朗读,并启发他们联系上下文,进行理解,使之“茅塞顿开”;对于极少数当堂不能解决的问题,则要求同学们通过查资料探索。
  如指导学生阅读《延安,我把你追寻》(十二册)时,同学们经过反复吟诵后,提出了不少问题。其中,有提出诗人追寻延河、枣园、南泥湾、杨家岭这些地方,究竟在追寻什么?由于学生不了解以上地方当时的情形,故难以从诗中直接体会到。这时,我要求学生“回到”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去。最后,同学们都不负所望,或翻阅历史书籍,或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,了解了那些地方在战争年代是革命圣地后,以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。如此,学生不但为学习本诗扫清了障碍,并学到了一些历史知识;最重要的还是锻炼了他们搜集资料、探索问题的能力。
三、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解决问题。
 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告诫我们:“不要把经过千年劳动建成的大厦指给学生看,而要引导他制作建筑材料和共同建筑,并教他建筑之术。”这就是说,教师不要给学生现成的答案,让他们去死记硬背;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,根据资料,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,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,获取答案和学到新知。在教学中,我注重启发学生对问题探索中所取得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筛选、加工、分析,为我所用;从中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  如教学《延安,我把你追寻》时,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,找到了延安在战争时期的有关资料后,我侧重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遴选,去伪存真;再对照诗文边朗诵边体会。如绝大部分学生能从“南泥湾开荒的镢头”中,悟出作者要追寻的是不怕困难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;其中有一些同学还悟到南泥湾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,并联系到今天的深圳精神就是对以上精神的继承和发扬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要求问题答案的标准化,合乎情理即可,重在其过程锻炼人,尽量使“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。
  总之,在小学语文教学中,应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学读书,即在读中发现问题、读中分析问题和读中解决问题。这样,学生才能学到知识、学会读书;也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。
返回